在漫长的岁月里,土地承载着农民们的希望与梦想。每到播种的季节,农民们满怀期待地将种子播撒在土地里,仿佛播下了一个个美好的憧憬。他们精心呵护着这些种子,看着它们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心中充满了喜悦和满足。到了收获的季节,看着沉甸甸的粮食堆满粮仓,那种丰收的喜悦和安全感,是金钱无法衡量的。对于许多经历过饥荒年代的老一辈农民来说,粮食更是生命的保障,是安全感的重要来源。他们深知粮食的珍贵,也明白土地对于他们的重要性。在他们心中,只要有土地,就有了生活的希望。哪怕现在种地的收益微薄,他们也舍不得离开土地,因为那是他们的根。
在农村,土地还承担着养老保障的作用。随着老龄化的加剧,农村养老问题日益突出。对于许多农村老人来说,由于缺乏足够的养老金和完善的养老保障体系,土地成为了他们晚年生活的重要依靠。即使子女外出打工,无法在身边照顾,他们也能依靠自己的土地种植一些粮食和蔬菜,维持基本的生活需求。土地就像是他们的 “养老储蓄”,虽然收益不高,但却能在关键时刻提供一份稳定的生活保障。
传统与情感的羁绊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农耕文明历史的国家,农耕文化深深扎根于每一个中国人的血脉之中。对于农民来说,种地不仅仅是一种生产活动,更是一种文化传承,是对祖先智慧和勤劳精神的延续 。在农村,许多种植技术和传统习俗都是通过口口相传、代代相承的方式流传下来的。这些传统不仅是农民们的宝贵财富,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在一些地区,农民们仍然遵循着古老的节气来安排农事活动,他们深知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的道理,这种对自然规律的尊重和顺应,体现了农耕文化的深厚内涵。
农民对土地的眷恋,还体现在他们对家乡的热爱和对根的执着。土地见证了他们的成长,记录了他们的喜怒哀乐。每一块土地都有着独特的记忆,那是童年时在田间奔跑嬉戏的欢乐,是与家人一起劳作时的温馨,是丰收时的喜悦和自豪。这些记忆,如同璀璨的珍珠,镶嵌在农民的心中,成为他们难以割舍的情感纽带。即使有些农民外出打工,在城市里拼搏,但他们的心中始终牵挂着家乡的土地。在他们看来,土地是他们的根,是他们永远的归宿。无论走多远,只要回到家乡,看到那片熟悉的土地,心中就会充满踏实和温暖。许多在城市里生活多年的农民工,到了农忙时节,依然会不辞辛劳地回到家乡,帮助家人种地。他们说,只有亲自在土地上劳作,才能感受到那份踏实和满足,才能找到自己的根。
政策扶持与希望
为了促进农业发展,保障农民利益,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农业扶持政策。在补贴方面,种类丰富且涵盖范围广泛。以 2024 年为例,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旨在鼓励农民保护和提升耕地地力,将补贴发放给实际种地者;粮豆轮作补贴把补贴面积扩大到 1000 万亩 ,在 “镰刀湾” 地区,玉米改种大豆每亩补贴 100 - 150 元,有力地推动了种植结构的优化;农机购置补贴对用于绿色发展的农机具全面敞开补贴,让农民能够更便捷地使用先进农业机械,降低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这些补贴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农民的收入,缓解了种地成本高的压力。
政策性农业保险也是重要的扶持举措。它以保险公司市场化经营为依托,政府通过保费补贴等政策扶持,为种植业、养殖业因遭受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提供直接物化成本保险。例如,水稻基础保险,保险金额每季每亩 400 元,费率6%,单位保费 24 元,财政补贴比例为中央 45%、省级 25%、县级 5%,农户只需承担 25%。这大大降低了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风险,让他们在面对天灾时,不至于血本无归。
农业产业的发展潜力也让农民对未来充满希望。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先进技术应用于农业领域。智能大棚通过各种高科技设备,对农作物所需的水肥、光照、温度、湿度等生长要素进行精准调节,实现了产量的大幅增长,还能让传统农业靠天吃饭转变为靠技术吃饭。像毕节市七星关区朱昌镇农业科技示范园,57 个温室大棚里种植的黄瓜、西红柿、丝瓜等多种蔬菜,畅销多个城市,不仅让农民增收,还解决了当地 300 余人的就业问题,人均每年增收 2 万元左右 。此外,市场的不断扩大也为农产品提供了更广阔的销售空间。电商平台的兴起,让农产品能够打破地域限制,直接从田间地头销售到全国各地,甚至出口到国外。华宁柑桔通过外向型企业带动,年出口量达 5.5 万吨,远销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国家和地区,为当地农民带来了丰厚的收入。
农业转型与挑战并存
如今,农业正朝着规模化、机械化、现代化的方向大步迈进。在一些平原地区,大规模的农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大型联合收割机在广袤的田野上驰骋,一天就能完成过去几十人几天的工作量;智能化的温室大棚里,温度、湿度、光照等环境因素都能精准调控,农作物在最适宜的环境中茁壮成长 。
但转型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农民在这个过程中面临着诸多困难。资金不足是一大难题,购买先进的农业机械、建设现代化的农业设施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对于收入微薄的农民来说,常常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很多农民想购买大型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以提高生产效率,但这些设备动辄几十万元,即使有政府补贴,自己仍需承担很大一部分费用,这让许多农民望而却步。技术的缺乏也制约着农业转型的步伐,现代化农业需要掌握新的种植技术、管理方法和信息技术,但农民接受培训的机会有限,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导致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面临困难。一些农民想尝试无土栽培技术,但由于缺乏相关知识和经验,担心失败而不敢轻易尝试。市场信息的不对称同样困扰着农民,他们往往难以准确把握市场需求和价格波动,导致农产品滞销或卖不上好价钱。不少农民辛苦种植的农产品,由于市场供过于求,价格暴跌,一年的辛苦付诸东流。
尽管面临这些挑战,农民们依然没有放弃种地。因为他们知道,农业转型是大势所趋,虽然过程艰难,但只要坚持下去,就有可能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他们在努力学习新技术、积极寻求合作,期待着有一天能在这片土地上实现农业的现代化梦想 。
农民的坚守与社会的责任
农民坚持种地,背后是土地的生存保障、传统情感的羁绊、政策的扶持以及对农业转型的期待。他们的坚守,不仅关乎自身的生计,更对国家的粮食安全、文化传承和生态保护有着深远的意义。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农民作为粮食生产的主体,他们的辛勤劳作确保了全国人民的饭碗端得稳、端得牢。正是因为有了农民的坚守,在面对国际粮食市场的波动和不确定性时,我们才能保持从容,不为粮食短缺而担忧。
农耕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我们民族的历史记忆和精神基因。农民对土地的深厚情感和对传统种植技术的传承,使得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得以延续和发展。每一个节气的农事活动,每一种传统农具的使用,都蕴含着先辈们的智慧和对自然的敬畏之心。这种文化传承,不仅是民族认同感的重要来源,也为我们在现代社会中寻找精神寄托提供了方向。
在生态保护方面,农民的作用同样不可忽视。合理的农业生产方式,如轮作、间作、有机种植等,不仅有助于保护土壤肥力、减少水土流失,还能维护生物多样性,促进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一片片农田,就像大地的绿色屏障,为我们的生态环境增添了生机与活力 。
然而,农民在种地过程中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需要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政府应继续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完善农业补贴政策,提高补贴标准,让农民真正得到实惠;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交通、水利、电力等条件,为农业生产提供便利;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加强农业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和生产技能。同时,社会应加强对农民的尊重和关爱,提高农民的社会地位,让农民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鼓励企业和社会组织参与农业发展,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市场信息和销售渠道,帮助农民解决农产品销售难题。返回搜狐,查看更多